失色
趙晉龍攝影作品
策展機構:觀看藝術空間
策展人:牛恒立
攝影師:趙晉龍
褪去華麗,靜思
牛恒立
都市喧囂,社會紛繁,工業文明在大量消解著自然,同時也留下了痕跡,甚至是“殘骸“。
趙晉龍先生作為一個職業攝影藝術家,他血液里流淌著軍人的剛毅。他放棄安逸,騎著 “馬兒”,帶著他的810大畫幅設備,遠離色彩繽紛的城市,走向荒野,去尋找那些“人定勝天”的工業“遺跡“。
他是浪漫的,他像一個牧馬人,游蕩在自己的草原。在他的心中,這不是控訴,也不是申告。在人類對自然的“征服“面前,他靜思,并期望用作品引發思考。
城市的色彩已經太過紛雜,讓人眼花繚亂。也許,只有褪去了表面的華麗,我們才能直面自我,還有過去。
失色—無寂的荒野
趙晉龍
色,日光照射物體形成反射,投到視網膜而產生的印象。當這種自然現象加入了人的主觀意識之后,便有了多種表達感受、闡釋疑惑的路徑。絢麗預示著多彩繽紛,如果失去色彩,原有的絢麗轉而化為單一的灰色時,也就意味著事物的發展在向另一端傾斜。
工業時代的來臨,使農耕文明的勞動手段黯然失色,新舊模式的更替轉化速度超出了人類的預知,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成了當今這個時代的主流,為滿足膨脹的欲望,大量舊工業裝置被漠視、淘汰、廢棄,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大的工業裝置,并在不斷地循環。
荒野原本是一種純粹的自然形態,但是,這時的荒野已不僅僅存在于自然形態的范疇,令人望而生畏之的,人類的入侵,熙熙攘攘的人流踏破了那份寂靜,同時又憑添了許多并非原始而又的確是新自然中的荒野。
面對這一切我們凝視思考,對物質的極度消費,造成了自然荒野的快速消解,造就了新荒野的瘋狂出現,也使人類本性貪婪的一面失去抑止,這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回避的代價。
但是,視覺在意識的左右之下介入其中并選擇截取一個剖面,重新賦予它一種品質,一種敬畏之心,那么荒野的個性有可能復活,自由伴隨著各種媒介上演著一幕幕祭奠儀式,去重新構建廢棄之物的內涵。然而能否覺醒,我們不得而知。喻之、疑之、論之……總而言之,色彩可以褪去,物華可以不顯,它們終將會消失在荒野塵埃中,這不是結束,而是輪回。
大槐樹
郝河山攝影作品
2017 08-10
攝影師:郝河山
錦繡山河
潘浩攝影作品
2017 08-10
攝影師:潘浩
白馬藏族人家
成蘭英攝影作品
2017 08-10
攝影師:成蘭英
大棚里的年輕人
孫蘭英攝影作品
2017 08-10
攝影師:孫蘭英
背簍工
黃世華攝影作品
2017 08-08
攝影師:黃世華
云南蟲趣
方堅
2017 08-04
攝影師:方堅
滇西北雪域民族風情(缺簡介)
魏樂平
2017 08-04
攝影師:魏樂平
寫意長白山
譚明祥
2017 08-04
攝影師:譚明祥
消散-遺霧(缺簡介)
林榆諾
2017 08-04
攝影師:林榆諾
漸行漸遠,不離不棄
阮樂彬
2017 08-04
攝影師:阮樂彬
孟加拉國孩童
劉璐
2017 08-04
攝影師:劉璐
儒家思源—故宮遇見“三孔”
黃曉洲攝影作品
2017 08-03
攝影師:黃曉洲
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